架构师的自我拯救

年前老板跟我讲了句话,“兄弟们得自我拯救”。

感觉十分在理。

这几年,行情很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步步衰退。大厂裁员,小厂倒闭,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哀鸿遍野,各个公司都在进行降本增效。

辛辛苦苦一年,年末了,年终还得来个折上折。但从公司角度,长久生存是第一要务。的确很是无奈。

战略这种词太大,我这种底层也不太明白。但回首公司几年,有几句口号,回荡在耳边,加上老板这句,串联在一起,还蛮有意思:

躬身入局、往前走一步、自我拯救!

躬身入局,记得当时说的是高管要躬身入局。我跟一位CTO朋友分享,他立刻反应那你这底层要躬身出局。感叹人家能当CTO也不是白来的,这敏捷的思维,机智的身形。

对于我这底层,就是躬身出局、往前走一步、自我拯救。


这几句的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埋头赶路,还得抬头看路。

研发人员,不要盯着自己的那点技术三亩地,看看商务,看看销售,看看客户。写的那点代码,开发的那些功能,是不是实实在在的给客户带来价值,给公司带来了利益。

想一想,我们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公司凭什么会在明天、明年甚至十年后还会给我发工资?

技术人为什么那么高傲?技术人自己常讲我们能驱动业务。是真的吗?说实在的,能跟随业务,交付业务就不错了。

技术给业务带来什么价值,达到共识的有两点:

1、快速试错商业想法。老板有一个想法,通过技术手段快速上线,快速验证想法的正确性。

2、快速扩张。一个商业想法被验证是能运作的,那通过技术快速的扩张,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

更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商业模式:一个企业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赚钱的,如电商,京东和淘宝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商业价值:从现金收入的视角看价值创造的过程。简单来说,商业价值就是帮助公司获取商业收。每天忙碌的工作,从企业的收上来说,是为公司带来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现金和其他收入,那么对这部分收入的量化,就是创造的商业价值。

细化一下上面技术给业务带来的价值。作为一个技术人员,写代码做架构设计,从创造商业价值视角来看,代码和设计有三个作用:

1、实现一个商业模式:如写代码实现一个功能

2、提升一个商业模式的效率:如实现一个算法,提升转换率

3、加速一个商业模式的收敛速度:如通过A/B test,加速收敛速度

这也是一个程序员,主要通过这三个路径为公司赚钱。

那么如何更好的落地这三个路径呢?

1、理解你所在企业或团队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需要理解自己开发的模块和所在领域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不知道商业模式,就没法主动创造商业价值,你的日常工作很可能只是不断被动实现需求。

作为技术人,可以把自己领域的商业模式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然后学会这个公式中,寻找并创造自己的价值。这个公式,其实就是对所在行业的商业逻辑的数学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KPI的逻辑

如电商平台,像天猫。收入来自于交易抽成:

总收入 = GMV * Commission

平台交易额越大,抽成越多。平台规模越大,总收入就越多。

大家即使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如果各自所在领域不同,那么为公司创造商业价值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比如负责平台的一个由算法驱动的购物频道,那商业模式是这样的:

GMV = 流量 转化率 平均订单金额

在流量是一定的情况下,那就可以通过优化算法,获得更高转化率和更高的平均订单金额

比如负责平台某个垂直行业的招商团队,那商业式是这样的:

GMV = 日均动销店铺数 * 店铺日均销售额

假设每个店铺的销售额差不多,那目标就是让平台上有越来越多的店铺。

对于一个架构师而言,必须深入理解自己所在公司和团队的商业模式,并且想尽一切办法去最化这个商业模式的成功概率。这样才能通过工作为公司创造商业价值,同时也为自己创造长期的商业价值。

2、理解你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创造的商业价值

我们研究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希望你认真理解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

“良禽择木而栖”就是你要选择能够最大化自身成长的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业务部门而言,存在不一定合理,只有提供稳定商业价值的存在才是合理的。

3、保障架构活动的长期商业价值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商业模式。也就是你必须在工作环境中找到创造价值的方式,这样才能保障自己一直被需要,也能保障未来的收入。

具体需要你为公司、部门或团队提供可量化的增量价值。

第一是增量价值,就是你通过工作所创造的价值,是在社会提供的平均价值之上的。

为什么技术人要不停地学习新技术?十年前懂分布式与现在懂分布式的价值完全不同。虽然工作没有变,但社会提供的开源解决方案的价值增加了,那你的增量价值相应地就会减少,甚至不存在。

第二是可度量性

很多做技术的人秉持这样一种态度,似乎他创造的价值极其普适,普适到像空气一样,以至于不能量化成商业价值,甚至谈度量就是对工作的一种侮辱。我自己也是。

对于软件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价值创造永远是个衰减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经验会在信息扩散中迅速贬值。

如果不度量自己的增量价值,那就无法确保自己处在价值创造的前沿。你也不知道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才能最大化未来的增量价值,更不能在一个相对未知的环境下扩大你的增值空间。

其实就是不管干什么都得计算ROI,去年公司搞了很多专项,前提就是必须要计算出ROI,而且是以具体人民币的量化数据计算出来。看看整个项目的价值,是否值得去投入。

作为架构师如何创造自己的增量价值?架构师需要在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上引导实施一个结构化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参与者是一群人,所以架构师的产出不完全靠自己,需要靠一群人来完成架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架构师想要创建长期的商业价值,就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确保最终架构方案的可行性

二、确保参与方达成一个合理的实施路径,最终能够完成实施

三、确保设计方案可以最大化解决方案的结构性

事实上这三个条件很难被同时满足。架构师之所以参与一个方案,往往有这么几个原因:已经有现成方案,但比较复杂;参与团队众多,但各个团队的优先级不一样;公司压力大,能够投入到现存方案的人力资源有限。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架构师,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做取舍。

所以架构师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增量价值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限制和现实条件下,找到合理可行,并且能够最大化企业长期价值的架构方案。做架构和做业务一样,都不能靠饱和攻击取胜,而是靠对阶段性精确目标的最大化投入来取得进步。

4、在架构规划中寻找扩大收入的机会

技术人不在关注软件之外的事情,比如很少关心公司或部门的收入。这种性格虽然可以让他专注于软件工作,但长期来看,如果不去思考如何通过技术为公司创造商业价值,那就很难保持或扩大自己在团队的影响力,职业发展也可能受挫。

“在小数据里看大机会,在大数据里看小机会”,适用于我们所有技术人。

前半句指的是从个性需求中抽象出共性的机会。也就是从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并从中找到一个可以规模化应用的机会。

后半句指的是靠数据来打磨用户体验。也就是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机会点,然后通过产品和技术的改进,不断提升转化减少损失。

5、在架构规划中寻找减少成本的机会

成本观念公司上下每个人都要有。对于一个公司而言,一切有限资源上的消耗都是公司在架构活动中要付出成本,比如时间成本、人力成本、机会成本、计算成本等。

在一个企业中,追求完美必须以成本可控为前提。

总结一下

必须要创造足够的商业价值,这样才能保障你在企业长期存在意义。

第一、你作为一个架构师,在架构设计中要追求商业价值

比如做性能优化,不是单纯地性能指标的优化,而是一上来就以提升商业价值为目标。因此我们的优化目标是订单数,而不是一个技术指标。

第二、想要创造商业价值,就必须不断度量你创造的增量价值,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处在价值创造的前沿。并且能够在一个相对未知的环境下,不断寻找自己的增值空间

第三、作为一个架构师,要最小化整个架构活动的成本

1、确保最终方案的可行性

2、寻找最优的实施路径,确保最终能够完成实施

3、试图最大化最终解决方案的结构性,以最小成本放大你的产出

第四、做架构和做业务一样,都不能饱和攻击取胜,而要靠对阶段性精确目标的最大化投入来取得进步

第五、不断寻找通过技术手段扩大收的机会

第六、不断寻找通过技术手段缩减成本

Refrence

《郭东白的架构课》

公众号:码农戏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码农戏码』